管理员
|
4项一等奖,24项成果获奖!清华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创历史新高! 清华校友、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刘永坦院士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清华新闻网1月8日电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活动。习近平等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韩正主持大会。 在此次奖励大会上,清华校友、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刘永坦院士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清华大学共有24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其中一等奖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含创新团队1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获奖数均创历史新高。 4个一等奖项目中,既有清华理科复建后第一个由基础学科研究团队牵头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也有源于医工交叉,以及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龙头企业持续联合攻关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还有扎根中国大地,以“源于工程、服务工程、引领工程”为己任的创新团队。这些集中体现了清华近年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物理系薛其坤院士等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团队深入研究了拓扑绝缘体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拓扑表面电子态和调控、磁性拓扑绝缘体的制备及其机理,最终首次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发现已被国际多个实验室重复确认,被201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霍尔丹列为拓扑量子物质领域近二十年最重要的实验发现,是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家发现的一个重要科学效应。 航院李路明教授等完成的“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研究团队历经17年,自主突破核心技术,打破美国独家垄断,攻克了帕金森病步态障碍治疗、充电安全、电极断裂和远程程控等世界难题,获6个三类注册证。平均给每位患者节省10万元,三年节支4亿元,出口4个国家。2017年国内市场占比达60%,开创了我国有源植入医疗器械超越进口的先河,是近20年该领域实现领跑的成功范例。 电机系孙宏斌教授等完成的“复杂电网自律-协同自动电压控制关键技术、系统研制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团队历经20余年持续研究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提出了复杂电网主从分裂理论,构建了“自律协同”的复杂电网AVC技术体系,研制出世界上首套复杂电网AVC系统,大规模应用于我国电网,闭环控制了全国81%的水/火电、88%的220kV以上变电站和55%的集中并网风机/光伏,实现了现代电网电压控制“从人工到自动,从离线到在线”的跨越,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土水学院聂建国院士和张建民院士带领的“清华大学工程结构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该团队始终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的发展目标,针对结构与土体一体化设计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取得了高性能工程结构新体系、结构与土体一体化设计新理论、结构与土体协同工作系统精准模拟新技术三项标志性创新成果。成果直接应用于建筑、桥梁、高坝、国防、海洋等多个领域的320余项大型复杂工程,被40余部设计规范规程采纳。 此外,计算机系朱文武教授等完成的“大规模多媒体的资源跨域协同计算理论方法”项目和机械系雒建斌院士等完成的“摩擦过程的微粒行为和作用机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医学院程京院士等完成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项目,自动化系周杰教授等完成的“大人群指掌纹高精度识别技术及应用”项目,以及宇航中心匡麟玲研究员等完成的专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材料学院潘峰教授等完成的“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项目,电机系何金良教授等完成的“电力系统接地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计算机系胡事民教授等完成的“大规模街景系统及其位置服务关键技术”项目,汽车系李克强教授等完成的“基于共用架构的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环境学院胡洪营教授等完成的“城市集中式再生水系统水质安全协同保障技术及应用”项目,以及自动化系郑小平教授等完成的专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截至2018年度,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71项。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奖7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4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