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今”》 - 忆旧 - 爱扫码·i3m.cn:3hhh.cn/5677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5677 搜一搜.cn/5677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阅读:465回复:2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5677
·搜一搜.cn/李大钊:《“今”》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8-05-04 10:46
李大钊:《“今”》

[经典咏流传 纯享版]《明日歌》 演唱:王俊凯
2018-04-21 22:58:41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甚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那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巳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一种是厌“今”的人,一种是乐“今”的人。

厌“今”的人也有两派。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因起一种回顾“过去”的感想。他们觉得“今”的总是不好,古的都是好。政治、法律、道德、风俗,全是“今”不如古。此派人唯一的希望在复古。他们的心力全施于复古的运动。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与复古的厌“今”派全同。但是他们不想“过去”,但盼“将来”。盼“将来”的结果,往往流于梦想,把许多“现在”可以努力的事业都放弃不做,单是耽溺于虚无缥渺的空玄境界。这两派人都是不能助益进化,并且很足阻滞进化的。

乐“今”的人大概是些无志趣无意识的人,是些对于“现在”一切满足的人。觉得所处境遇可以安乐优游,不必再商进取,再为创造。这种人丧失“今”的好处,阻滞进化的潮流,同厌“今”派毫无区别。

原来厌“今”为人类的通性。大凡一境尚未实现以前,觉得此境有无限的佳趣,有无疆的福利;一旦身陷其境,却觉不过尔尔,随即起一种失望的念,厌“今”的心。又如吾人方处一境,觉得无甚可乐;而一旦其境变易,却又觉得其境可恋,其情可思。前者为企望“将来”的动机;后者为反顾“过去”的动机。但是回想“过去”,毫无效用,且空耗努力的时间。若以企望“将来”的动机,而尽“现在”的努力,则厌“今”思想却大足为进化的原动。乐“今”是一种惰性(Inertia),须再进一步,了解“今”所以可爱的道理,全在凭他可以为创造“将来”的努力,决不在得他可以安乐无为。

热心复古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说“现在”的境象若何黑暗,若何卑污,罪恶若何深重,祸患若何剧烈。要晓得“现在”的境象倘若真是这样黑暗,这样卑污,罪恶这样深重,祸患这样剧烈,也都是“过去”所遗留的宿孽,断断不是“现在”造的。全归咎于“现在”,是断断不能受的。要想改变他,但当努力以创造将来,不当努力以回复“过去”。

照这个道理讲起来,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吾人的“我”,吾人的生命,也永远合所有生活上的潮流,随着大实在的奔流,以为扩大,以为继续,以为进转,以为发展。故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

忆独秀先生曾于《一九一六年》文中说过,青年欲达民族更新的希望,“必自杀其一九一五年之青年,而自重其一九一六年之青年。”我尝推广其意,也说过人生唯一的蕲向,青年唯一的责任,在“从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井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实则历史的现象,时时流转,时时变易,同时还遗留永远不灭的现象和生命于宇宙之间,如何能杀得?所谓杀者,不过使今日的“我”不仍旧沈滞于昨天的“我”。而在今日之“我”中,固明明有昨天的“我”存在。不止有昨天的“我”,昨天以前的“我”,乃至十年二十年百千万亿年的“我”,都俨然存在于“今我”的身上。然则“今”之“我”,“我”之“今”,岂可不珍重自将为世间造些功德。稍一失脚,必致遗留层层罪恶种子于“未来”无量的人,即未来无量的“我”。永不能消除,永不能忏悔。

我请以最简明的一句话写出这篇的意思来:

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灭。故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

提示:李大钊先生牺牲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但他一生中除了领导革命斗争和教书以外,也创作了不少诗文,其中有政论、文艺译作、杂感、诗歌等。这里选录的是他的随笔、散文。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针切时弊”,多半是火辣辣的,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它们或者引起人冷静、深刻地思考,或者鼓舞着人们的战斗热情。
http://zhongxue.xdf.cn/cy/201202/1123818.html

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与转变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前的1918年6月30日,成立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后的1919年7月1日,到1925年全国政治形势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时自然消失,是五四时期成立最早、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团体。李大钊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学会的灵魂人物之一,因而,研究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与转变,对认识李大钊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和了解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均有一定的意义。

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最初是王光祈、曾琦、陈愚生、张梦九、周太玄、雷眉生6人在同乡、同学之谊的基础上结合而来的。李大钊参与发起,既有私人友谊在起作用,也同样有思想背景相同的原因。

李大钊不仅有少年主义的倾向,而且其《青春》一文可以说为这种少年主义提供了一个哲学基础。这种中华民族将复活更生、回春再造的信念激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为铤救中华民族而努力。

1919年1月李大钊即想阐述自已的少年中国主义思想,准备著《少年中国主义》一书,作为少年中国丛书的第7种。这时李大钊已经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8月与胡适进行“问题与主义”的讨论时公开宣布自己信仰布尔什维主义。在这种情况下,9月15日,李大钊发表了《“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一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少年中国主义主张。

从《“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一文看,这时期李大钊虽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尚未完全用于指导中国的改造运动,他仍然相信创造少年中国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相信少年中国的理想是自由的创造,各人所欲创造的少年中国不必相同,只要向着光明方面走,各个不同的少年中国理想“一定都集中在那光明里成一个结晶,那就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少年中国’。”李大钊的少年中国理想,既充满了热切的改革精神,又充满了浪漫主义思想。

李大钊的这种思想,既体现了他对自由意志和政治能动性的强调,也体现了他用人道主义来校正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反映了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后对他所接受的各种思想加以调和的复杂情况。

李大钊在初步接受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后,受托洛茨基《战争和社会主义》英译本《布尔什维克与世界平和》一书的影响,为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世界革命即将到来的期望所激动。他相信布尔什维主义的目的是“在把现在为社会主义障碍的国家界限打破”,布尔什维克将要造成“欧洲联邦民主国”,进而结成“世界联邦”,创造“自由乡土”。“看世界大势,美洲将来必成一个美洲联盟,欧洲必成一个欧洲联邦”,所以我们亚洲也应在民族解放、民族自决的基础上成立一个相似的组织,“与欧、美的联合鼎足而三,共同完成世界的联邦,益进人类的幸福”。

李大钊在1918年11月开始向会友宣传共产主义,由于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少年中国学会内部形成了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争论。1920年8月李大钊提出学会有标明主义之必要,邓中夏、刘仁静、黄日葵等人表示赞同,而左舜生等人反对。在1921年南京大会和1922年杭州大会上均有激烈的争论。曾琦、李璜、陈启天等人“渐次警觉共产主义运动亟宜设法预防,因而提出国家主义与之对抗。因此少年中国学会内社会活动与政治活动之争,遂于1923年起转变为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之争。”全会骚然,不可终日,到1925年自动解散。

在1919年8月《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李大钊虽然宣布他是爱谈布尔什维主义的,然而他仍然相信所有主义的价值,“不论高揭什么主义,只要你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努力去作,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正因为如此,李大钊相信少年中国不是死板的模式、铸定的偶像。这时李大钊已经同陈独秀开始讨论建党的问题,并与俄共党员有了联系。1920年四、五月间维金斯基到北京会见李大钊,又往上海会见陈独秀,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不久北京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开始派人领导工人运动,亲自去郑州指导。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现实政治的推动下,李大钊迅速向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变,1921年3月发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一文,表明他不再寄希望于五四运动以来的学生团体,公开提出要组织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以领导民众运动,谋求中国的彻底改革。并且相信,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抛弃了过去人道、自由、博爱的一般理想。这表明李大钊已经彻底摆脱了少年中国学会的宗旨和信条,抛弃了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思想内容,彻底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的少年中国主义虽然已是比较系统的思想体系,但是仍然没有具体化,并且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的成分,然而,李大钊的少年中国主义又充满了进取的精神,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又受现实政治形势的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这一切使李大钊不断抛弃其思想中消极的、浪漫的、空想的成分,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者
  • 喜欢0 评分0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沙发#
    发布于:2018-05-04 10:47
    李大钊:《时间浪费者》
    中国人都是时间浪费者,都是生命牺牲者。若叫中国人牺牲他的生命,他是万万不肯的。可是他天天都在牺牲,终身都在牺牲,却一点也不爱惜。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了时间就是牺牲了生命。我们每日生活的时间,平均总是自己浪费了一半。别人为我浪费了一半。在我自己浪费时间的时候,还要浪费些别人的时间。这样核算起来,全社会浪费的时间该有多少?全民族的生命牺牲的该有多少?唉!中国人的生命真贱呵!



    死!死!死!

    自从稍知人事的时候,提起这个字来,就起一种恐怖心。

    去年夏天在五峰避暑。下山的时候,瘟疫正在猖獗。路径四五十里,村里尽是哭声,村边都是新冢,死的现象,几乎把我包围了。

    我当时在这种悲哀恐怖的境界里走,对于“死”的本质发生很深刻的思索。

    死是怎么一回事?死真是可恐怖的吗?死了的人,还有什么悲哀痛苦么?这些问题都从我脑海的底下翻浮上来。

    我当时的感想是:

    “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生死相间,才成无始无终的大生命。大生命,就是大自然,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

    “对于自然的现象的‘生’,既不感什么可以恐怖;那么,对于自然现象的‘死’,也不应该感什么可以恐怖。我们真可以断定死是没有什么可以恐怖的。”

    “死既与生同是自然的现象,那么,死如果是可悲哀的,生也是可悲哀的;死如果有苦痛的,生也是有苦痛的。生死相较,没有多大的区别。”

    人为什么都乐生怕死呢?这都是依恋的缘故。

    物理上有一种“惰性”,人性亦然。由天津往上海迁居,对于故居,总是不免有些依恋,其实上海的新居,未必比天津旧居有什么苦痛。冬天早起,临行冷水浴,望见冷水总觉得有些战栗。跳入其中,沐浴顷刻,也还有一种佳境。出浴后,更觉得严寒的空气与春风一样和暖。人对着死依恋生,也是一样的心理。

    赤裸裸的人生,总不要有所依恋,总不要穿上惰性的衣裳。

    我们行了海水浴,行了春风浴,还要时时行自然浴。

    死的地,死的岭,都是联络人生与自然的途径。

    匆匆又是一年了。我再过昌黎的时候,去年的新冢,已经丛生了一层荒草,遥看那荒草里,仿佛又现了青青的颜色了。

    东坟一个老妪,西坟一个少妇,都跪在地下哭。那种悲声,和烧纸的飞灰,似乎一样的高低上下。

    啊!今日是寒食节了。

    我细听她们的哭声,里边都有怨诉的话,大概都是说死者抛了生者去了,死者无知,而生者苦了。

    这样看来,在死人前哭,不是哭死者,乃是哭生者;不是吊坟里的人,乃是吊坟外的人。那山前山后的野哭,不是死亡的悲声,乃是生活的哀调。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板凳#
    发布于:2018-05-04 10:53
    [经典咏流传]王俊凯为你唱经典《明日歌》
    2018-04-21 22:56:42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
    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
    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李大钊

    坦白的爱情自有它的预感,知道能生爱。幽居独处的姑娘,居然偷偷跑进一个青年的屋子,真是何等的大事!在爱情中间,有些思想有些行为,对某些心灵不就等于神圣的婚约吗? 巴尔扎克

    人类的心灵,也许能和含有人类青年时期觉得不合脾胃的那种凄凉随苍的世界景物越来越调协。
    将来总有一天,整个的自然界里,只有山海原野那种幽淡无华的卓绝之处,
    才能和那些更有思想的人的心情绝对地和谐。
    这种时候即便还没真正来到,却也好像并不很远了。 哈代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它把青年拉向一方面去,
    而生活和利益的实际要求把他们拉向另一方面去,
    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总是占上风的,
    于是,大多数受教育的青年人经过了一段热烈的青春迷恋时期之后,
    就走上了已经踏平的道路,而且渐渐走得习惯了。 柯罗连科

    作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应该成为时代的青年,
    每个青年具有新的思想,准备更替旧的思想。
    这也是人类进步和人类进程的条件。 别林斯基

    青年力量所表现的本能是反对另外的青年力量或者有选择地和他们结合。
    因为各种思想都具有吸引力。
    它们先是犹疑探索尝试在两三个目标间徘徊,
    然后作出决断,并互相选择朋友。 罗曼·罗兰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李大钊

    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
    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拿破仑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雪莱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