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王文成公全书序(俆阶撰)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其首三卷为《语录》,公存时徐子曰仁辑; 次二十八卷为《文录》,为《别录》,为《外集》,为《续编》,皆公薨后钱子洪甫辑; 最后七卷为《年谱》,为《世德纪》,则近时洪甫与汝中王子辑而附焉者也。 隆庆壬申,侍御新建谢君奉命按浙,首修公祠,置田以供岁祀。 已而阅公文,见所谓录若集各自为书,惧夫四方正学者或弗克尽读也,遂汇而寿诸梓,名曰《全书》,属阶序。 http://shubujin.cn/32762821 阶闻之,道无隐显,无小大。 隐也者,其精微之蕴于心者也,体也; 显也者,其光华之著于外者也,用也; 小也者,其用之散而为川流者也; 大也者,其体之敛而为敦化者也。 譬之天然不已之妙,默运于於穆之中,而日月星辰之丽,四时之行,百物之生,灿然呈露而不可掩,是道之全也。 古昔圣人具是道于心而以时出之,或为文章,或为勋业。 至其所谓文者,或施之朝廷,或用之邦国,或形诸家庭,或见诸师弟子之问答, 与其日用应酬之常,虽制以事殊,语因人异,然莫非道之用也。 故在言道者必该体用之全,斯谓之善言; 在学道者亦必得体用之全,斯谓之善学。 尝观《论语》述孔子心法之传,曰“一贯”。 既已一言尽之,而其纪孔子之文, 则自告时君,告列国之卿大夫,告诸弟子,告避世之徒,以及对阳货询厩人, 答问馈之使,无一弗录,将使学者由显与小以得其隐与大焉; 是善言道者之准也,而其为学固亦可以见矣。 唯文成公奋起圣远之后,慨世之言致知者求知于见闻, 而不可与酬酢、不可与佑神,于是取《孟子》所谓“良知”合诸《大学》,以为“致良知”之说。 其大要以谓人心虚灵莫不有知,唯不以私欲蔽塞其虚灵者, 则不假外索,而于天下之事自无所感而不通,无所措而不当。 盖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致知之本旨,而千变万化,一以贯之之道也。 故尝语门人云:“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于时曰仁最称高第弟子,其录《传习》,公微言精义率已具其中。 乃若公他所为文,则是所谓制殊语异莫非道之用者,汇而梓之, 岂唯公之书于是乎全,固读焉者所由以睹道之全也。 谢君之为此,其嘉惠后学不已至欤! 虽然,谢君所望于后学非徒读其书已也。 凡读书者 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 以言视之,则判然二耳。 《论语》之为书,世未尝有不读, 然而一贯之唯,自曾子以后无闻焉。 岂以言视之之过乎? 自公“致良知”之说兴,士之获闻者众矣, 其果能自致其良知,卓然践之以身否也? 夫能践之以身,则于公所垂训,诵其一言而已足,参诸《传习录》而已繁; 否则虽尽读公之书无益也。 阶不敏,愿相与戒之。 谢君名廷杰,字宗圣。 其为政崇节义,育人才,立保甲,厚风俗,动以公为师: 盖非徒读公书者也。 赐进士及第、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知制诰、知经筵事、国史总裁致仕,后学华亭徐阶序。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4215671271252486?u=2590568215417219628 阳明先生文集 传习录拾遗 传习录 王明阳集 王艮杂著 王心斋语 王艮尺牍 #书不尽言# 慢品王阳明 心美,一切皆美 http://W.otsg.cn/32762821 主题词 成功心理-通俗读物 作者 叶嘉编著 页数 209 出版时间2013.06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觉世之道 王阳明良知说的形成 http://W.otsg.cn/31046862 主题词 王守仁(1472-1528)-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 杨正显著 页数 326 出版时间 2015.01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B248.25 图书简介 本书主旨在重访影响东亚世界深远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良知说”的形成过程。由于“良知说”形成于正德时期(1506-1521),故针对阳明在此期间种种作为进行考证,厘清其思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关联,重建其提出此说的转折过程。 百世良师 解读一个真实的王阳明 http://W.otsg.cn/29750846 主题词 王阳明(1472-1529)-人物研究 刘国祥著 265 2017.01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B248.2 唯心有物王阳明正传 http://W.otsg.cn/28623346 主题词 王守仁(1472~1528)-传记 赵家三郎著 332 2012.09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B248.25 王阳明评传 文韬、武略、徳范一代奇人,当世改革的引路人! http://W.otsg.cn/1553943 主题词 王守仁(1472~1528)-评传 王冠辉 241页 2013.0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B248.2 《王阳明评传》讲述的是王阳明一生立言立德立功,践行了自己“知行合一”的理论,也完全体现了自己“良知”的本性。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心学传播到全国各地,是当时最狂的儒者。他生前被诽谤,死后被毁誉,但都阻碍不了他成为一代圣人。他的“知行合一”理论、“良知”学说,也对当世的改革之路起到指引作用。文韬、武略、徳范一代奇人,当世改革的引路人! 德功言不朽者王阳明 下 http://W.otsg.cn/32762822 主题词 王守仁(1472-1528)-哲学思想 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发展中心编 107页 2008.11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B248.2 包括王阳明的政治成就、阳明思想的完善与总结、王阳明补漏拾遗等内容。 王阳明心学课 http://W.otsg.cn/31327916 主题词 王守仁(1472-1529)-心法-研究 章言著 页数 244 2013.10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B248.25 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 http://W.otsg.cn/29523262 #书不尽言# 主题词 王守仁(1472~1528)-心学-通俗读物 作者 慕容莲生著 页数 256 出版时间 2014.07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B248.2-49 图书简介 本书集结了王阳明“心学”的精要,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全新的呈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精妙之处,作者和读者一起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从而读者能够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 |
管理员
|
沙发#
发布于:2018-04-23 09:04
道无隐显,亦无小大。
读书知道,贵在行知, 践之以身,一言而足: 以身践之,则书我为一; 以言视之,则判然二耳。 王文成公全书序(俆阶撰): http://333e.cn/5532 隐也者,其精微之蕴于心者也,体也; 显也者,其光华之著于外者也,用也; 小也者,其用之散而为川流者也; 大也者,其体之敛而为敦化者也。 |
管理员
|
板凳#
发布于:2018-04-23 14:56
16.心想事成的秘密
http://sxsxkjdx.chineseall.cn/v3/book/read/9FGGg/EPUB/116.心想事成的秘密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名声越来越大,远在贵阳的提学副使席书也闻其消息,经过“四顾茅庐”与他切磋学问,终悟到“知行合一”之旨,确信他在龙场创立的“心学”是真正的圣人之学。 回到贵阳后,席书马上与前提学副使毛宪副一起,将贵阳书院修葺一新,并修书一封,正式延请王阳明到贵阳主持讲学。 收到这封信时,王阳明的心情十分复杂,夜不能寐,索性披衣而起,踱到屋外。 是夜月色微明。残月如钩,悬在夜空,显得寂寥而清幽。 人生,正如这深邃的夜空,隐藏了多少秘密,谁能参得透其中的玄机?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顺应一定的规律,生生不已地变化发展,其中有某种难以捉摸的自然本质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 这种不可抗拒的本质力量,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王阳明在龙场修身悟道,深深悟出人和大自然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当他进入一种深邃、无人无我的状态中时,觉得自我已经消失,整个宇宙好似和自己融为了一体,达到了前贤古圣所说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人天合一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经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发生,如他有时在心中有意无意地念着一件事时,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过不多久这件事就会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前不久,王阳明听说当年曾同朝为官的朋友席书已调任贵州提学副使,不由大喜,他知道席书也是好道之士,便暗暗想着如何才能与他当面讨论一番自己新悟到的“知行合一”的要旨。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席书竟如心有灵犀一般,不约而至,前来拜访自己,遂了自己一大心愿,也带来了他人生中的转机。 他虽然谪居龙场,与世隔绝,经受着千苦百难的磨炼,在研《易》修身之余,却还忘不了“平治天下”、造福百姓的夙愿,常常在脑海中思忖这个愿景,想象着将来“心学”大兴于天下的美好前景。 怀着这个宏大的愿望,他每天都带着欣悦的心情,孜孜不倦地向周围的学子宣讲自己所悟得的学问,并通过书信与各地朋友切磋交流心得,可谓默默耕耘,乐此不疲。 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在他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时,自己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不仅求学者纷至沓来,连许多当朝及各地实权派的人物都闻其远在龙场的诸多事迹。 可以说,王阳明在其修身养德的过程中,不仅参透了世事人生的奥秘,还无意中领悟到了“心想事成”的秘密。 这个秘密与人的内心、意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主宰着人的思想和言行举止,并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无形的“气场”,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俗话所说的“心想事成”,就是一个人所生发的念头,以强大的思想能量,有意无意地辐射到周围的人和事,影响着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好恶和取舍。这就是一个人的气质和信念对他人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心想能够做到事成,有时候心想却不能事成。这是怎么回事呢? 心想事成的关键,就在于对思想状态和其运化规律的正确掌握。如果你想的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则自然能成功;假如不符合规律,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言行不一致的话,自然就导致失败。 “心想事成”中的“心想”,并不是胡思乱想的意思。这里的“心”,指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本体意识。正如王阳明所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人为万物之灵,就是通过“心”这无形无相的本体意识与天地万物相通,万物与人原为一体,此心灵明至神,是一种极大的存在力量,如善用之,则奇妙无穷。 所以,要想达到真正的“心想事成”,必须由开始的有意识地去想某一件事,渐渐进入“无意”的本体意识境界才行。 也就是说,起初做一件事时,如果你只是漫不经心地想想,一边想还一边犯疑:“我恐怕不能做成这件事吧?”这样的话,只是在脑中随便想想而已,所想的念头就毫无力量可言,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 如果能生起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并在不断前进的实践中,念兹在兹,将生发的信念与所做的事物结合起来,达到忘我的“无意”境界,不断激发自己的本体意识,就会产生无限的智慧和能力,从而达到心想事成的效果。 王阳明夜观星象,虽然月儿尚残,但其毕竟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随着时间推移,就会逐渐圆明起来。 也许,自己的命运,就像这轮弯月,应该出现转机了? 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峰在夜色的笼罩下,微显轮廓,朦胧不清。在这荒寂的夜里,龙冈峰头的白鹤早就入睡了吧? 古人云:任重而道远。 经过三年近乎隐居的蛰伏,自己的隐忍等待,苦修默悟,不就是为了弘扬道统的大任吗? 王阳明伫立半山腰的茅屋外,觉得一股气场在胸中慢慢扩大。他决定接受席书的邀请,至省城讲学。此时,王阳明回首往事,心中思绪万千,难以平抑,吟诗一首,以舒其志: 归与吾道在沧浪,颜氏何曾击柝忙? 枉尺已非贤者事,斩轮徒有古人方。 白云晚忆归岩洞,苍藓春应遍石床。 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 别了,龙场。 在龙场的一千余个日日夜夜,苦苦修养身心,悟得“知行合一”之旨,臻于“心与理合”之境,终于达到了心境不为任何外界事物所动的境界。 这段岁月中,他已明悟宇宙规律,洞察天地玄机,心如行云流水,不滞于物,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此番复出,他将挟着经天纬地的智慧,以圆融通达的技巧,踏上一条异常曲折的传奇人生路。 http://sxsxkjdx.chineseall.cn/v3/book/read/9FGGg/EPUB/1 |
管理员
|
地板#
发布于:2018-04-23 15:01
17.改变命运的关键
17.改变命运的关键王阳明应邀至贵阳书院后,席书大喜过望,亲率贵阳诸生,以师礼事之。 在贵阳讲学期间,王阳明首次正式系统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大家议论纷纷,又一次把王阳明推到了风口浪尖。 不过,正如古人所说:“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此次的学术争论,对王阳明来说,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机。 朝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这场新掀起的“心”与“理”之争,敏锐地洞悉他那“知行合一”的理论中,蕴含着一种深不可测的智慧,这是一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可以挽救大明王朝的智慧。 因为在当今的政局中,看似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其实,其中隐藏着一个十分微妙、诡谲、凶险的危机。 这个危机假如彻底爆发,没有人能够控制的话,将会引起一场惊天巨变,轻则生灵涂炭,导致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在巨变中丧生,重则社稷倾覆,整个国家陷于更加持久的动荡及战乱之中。 其实就在当时,有不少人已经看出这个危机的存在了,但在它还没有引发时,大家都不能点明,也不能采取任何具体的行动,只能坐等此危机爆发,然后再加以制止。 如果这个危机出现,天下有一个人能够控制此局面,力挽狂澜的话,这个人必须要符合的条件是:要忠心爱国,以社稷百姓为重;要有卓越的领导能力;要有能当机立断的勇气;要精通兵法及军事谋略;要敢于担当,具备先斩后奏的气魄;人品要高,德行要能够服众;要…… 很明显,这样的人在整个大明王朝中,一万个人中恐怕都挑不出一个来。 然而很幸运,王阳明正是这万中挑一的一个,也许是唯一的一个。 但是,对于王阳明来说,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人生中的得失,谁能说得清楚?命运中的玄机,谁能参得透? 因此,在这种微妙的局势下,王阳明作为一个“手筋”、一个伏着,就被派上了用场。 正德四年冬,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正在贵阳讲学的王阳明接到朝廷的一纸调令:即刻去江西庐陵县(吉安县)任知县。 这纸轻飘飘的调令,当时看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在以后发生的变故中,以历史的眼光来衡量,却有千钧之重。因为这是一个改变了明朝历史的决定。 对于王阳明来说,这也是一个改变他人生命运的契机。因为从此之后,数年之中他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连升数级,获得了令世人梦寐以求的权势(虽然他并不以此为意),很快就在事业上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在很多人看来,王阳明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到处都有贵人赏识、提拔他。 然而,只有王阳明自己知道,他之所以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多少个星月俱寂的夜晚,别人都进入了梦乡,唯有“阳明小洞天”里还透出微弱的烛光,那是劳累了一天的他还在秉烛夜读。 春光明媚,在别人游玩享乐的时候,隐居龙场、与世隔绝的他,却在开荒种地的空闲时间,与众人一起读诗论学、修身不已。 夏日炎炎,别人都忙于避暑休闲、纵情声色之际,他却不顾酷暑,辛勤耕作之余,依然讲学不辍,以苦为乐。 秋高气爽,在别人登高赏月的时候,他却在特意打制的“石椁”中瞑目入定,参悟至道。 冬天飘雪,在别人欢聚一堂、围炉饮酒的时候,他却在苦寒偏僻的异乡,独自一人在荒村静坐,吟诗研《易》以解闷…… 他就是靠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对大自然万物的怜悯与欣赏,以及对天下百姓的仁爱之心,突破了人生中似乎难以走出的困境。 在他被贬谪到荒无人烟的龙场后,从外在的物质层面上看,他似乎什么都失去了,没有俸禄,没有前途,甚至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干什么都要靠自己动手,在这种无比艰苦的环境中,还要想方设法去继续寻找、参悟人生的终极之理——道。 但是,就是在这种前方看似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刚开始时,王阳明的心中也彷徨过,也产生过一些怨叹之心,但他终于及时觉醒了过来,明白这一切的抱怨都无济于事,反而会令事情变得更糟。他要挑战、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从此以后,尽管时有思乡之情从心头浮起,亦时有感叹岁月之无情,但王阳明尽量不让那些抱怨、悲哀的情绪长久停留在心中,他难以排遣思乡之情时,就找些能陶冶性情的事来做,如研读易理、吟诗舒怀,与大家一起论学修身。总之,让自己的心沉浸在那些积极的事中,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来砥砺自己的意志,激发无往而不适的本性。 正因为如此,三年蛰居龙场的苦难岁月,反而成就了王阳明。他经受住了磨炼,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并悟出了震惊当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心学”一门学问,广收学人,广结人脉,为将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到上级的调令后,朝命难违,王阳明略作收拾(他也没什么行李可收拾,无非是拣两本书,与朋友、学生道个别而已),便与同赴龙场的三位随从一起,坐船顺沅江而下,踏上了前往庐陵赴任的路途。 |
管理员
|
4楼#
发布于:2018-06-16 0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