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弟立志说(乙亥) - 义务 - 爱扫码·i3m.cn:3hhh.cn/5481 -扫一扫.cn·二维码.cn 333e.cn/5481 搜一搜.cn/5481


ming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阅读:956回复:5

无障碍·translate·翻訳·二维码.cn/i3h.cn/5481
·搜一搜.cn/示弟立志说(乙亥)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8-04-18 17:18
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

示弟立志说(乙亥)
 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
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
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
因书以与之。

 夫学,莫先于立志。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
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
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
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
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
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
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
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
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
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辩之;
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
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独不师也。
 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
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
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
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夫立志亦不易矣。
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
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
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
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
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
忄心生,责此志,即不忄;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
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
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
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
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
《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
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
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
何者?夫道一而已。
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
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
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
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
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言之非妄也。


亲爱的心友们:
志如树根,目标如枝叶。
阳明的一生,是立志笃行并完成大志的一生。
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阳明学堂本次分享《示弟立志说》,
从阳明家教当中探寻立志的真谛,欢迎有识之士,前来聆听。
3hjj.cn/5457
时间:4月18日(本周三)19:00-21:00
地点: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五路口江西大厦二层(陕西省阳明学会)
讲师:终南阳明书院讲师团
联系电话:‭鲍女士132 5976 0389‬

王明阳集
 德洪曰:《大学问》者,师门之教典也。学者初及门,必先以此意授,使人闻言之下,即得此心之知,无出于民彝物则之中,致知之功,不外乎修齐治平之内。学者果能实地用功,一番听受,一番亲切。师常曰:“吾此意思有能直下承当,只此修为,直造圣域。参之经典,无不吻合,不必求之多闻多识之中也。”门人有请录成书者。曰:“此须诸君口口相传,若笔之于书,使人作一文字看过,无益矣。”嘉请丁亥八月,师起征思、田,将发,门人复请。师许之。录既就,以书贻洪曰:“《大学或问》数条,非不顾共学之士尽闻斯义,顾恐藉寇兵而赍盗粮,是以未欲轻出。”盖当时尚有持异说以混正学者,师故云然。师既没,音容日远,吾党各以己见立说。学者稍见本体,即好为径超顿悟之说,无复有省身克己之功。谓“一见本体,超圣可以足”,视师门诚意格物、为善去恶之旨,皆相鄙以为第二义。简略事为,言行无顾,甚者荡灭礼教,犹自以为得圣门之最上乘。噫!亦已过矣。自便径约,而不知已沦入佛氏寂灭之教,莫之觉也。古人立言,不过为学者示下学之功,而上达之机,待人自悟而有得,言语知解,非所及也。《大学》之教,自孟氏而后,不得其传者几千年矣。赖良知之明,千载一日,复大明于今日。兹未及一传,而纷错若此,又何望于后世耶?是篇邹子谦之尝附刻于《大学》古本,兹收录《续编》之首。使学者开卷读之,思吾师之教平易切实,而圣智神化之机固已跃然,不必更为别说,匪徒惑人,只以自误,无益也。

 ○教条示龙场诸生 语音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其慎听,毋忽!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忄曷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导读

 ○勤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
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
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凝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教条示龙场诸生勤学 导读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4209787163945478?u=2590568215417219628
http://d.zg-m.cn/儒藏/语录/王明阳集-29.html
http://d.zg-m.cn/儒藏/语录/王明阳集-102.html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 2
陆澄录 / 36
薛侃录 / 97
卷中
钱德洪序 / 147
答顾东桥书 / 151
答周通书 / 191
答陆原静书 (一) / 203
答陆原静书(二) / 208
答欧阳崇一 / 231
答罗整庵少宰书 / 242
答聂文蔚(一) / 253
答聂文蔚(二) / 263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279
卷下
陈九川录 / 286
黄直录 / 308
黄修易录 / 322
黄省曾录 / 334
钱德洪录 / 344
黄以方录 / 395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 422
  • 喜欢0 评分0
    
    ming
    论坛版主
    论坛版主
    沙发#
    发布于:2018-04-18 19:52
    或怠心生 责此志即不怠 忽心生 责此志即不忽
    躁心生 责此志 即不躁 妬心生 责此志 即不妬
    忿心生 责此志 即不忿 贪心生 责此志即不贪
    傲心生 责此志 即不傲 吝心生 责此志即不吝
    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 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

    王童(陕西省阳明学会)(语音自动识别):
    各位师兄师姐,大家上午好
    教条示龙场诸生是贵州现存最早的学校规章制度,
    也是作为中国著名教育家王阳明对教育问题系统思考的第一个教育教学成果,
    在王阳明的教育中,所谓学并不是指学习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
    而是学习道德修养的知识,学习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
    所谓学就是学习为善,所谓叫就是叫学生认识什么是善,如何为善,
    所以才会在阳明先生的励志篇当中所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闲置嘛,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录制兄弟院职中读香港,见物质如此而不为善,可也等等的一系列的话。

    王阳明说的很明白,所谓励志就是立志为善,学是学区人,誉称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郑州厢,决口猪骨讯,自下许多问,便思索,存心克制功夫,然不过于此,新人一此心之人,预存五心知天理啊,去无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就是努力克制私心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阳明看来,这就是学习的内容,并且是唯一的内容,
    当然,阳明并不否认,各种具体知识的重要,并不认为知识修养以外的知识不需要学习,无所不知,只是这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够添利,圣人本体,明白股市是只个天理所在,便去进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

    阳明认为道德修养的知识最为重要,人们说圣人无所不知,是指圣人对道德修养的知识把握得很好很准确,并不是说圣人什么都懂,什么知识都掌握好了,圣人因为把握住了天理所在,该做的就会认真去做,该学的也会认真去学,杨明对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说法做了全新的诠释,用着一种新的诠释,作为圣人,就不再生而知之的天才,而是努力学习的榜样。

    教条示龙场,诸生的第一条就是励志,而正是立志是阳明一直的教学思想,教条,示龙场诸生首先对吏治的内容作了明确的限定,就是立志为善,这一教育思想贯穿了扬名整个教育生涯,阳明后来多次阐述了这一观点。

    阳明还曾明确地把励志与文学看为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手写问文学语言励志而已,问励志语言文学而已,首先为打鱼,人之学为圣人也,飞友,必为,圣人之治,私以为学生为学,有其至矣,而不是用气力,以为置身于立志,义乌在七圩指出鼓励智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业,杨明认为所有的圣贤学说,都是在强调立志,后是大幻,游在武陟,故今以励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励志,该终身文学之宫,知世力,德智而已,若以是说儿时和敬意,则字字句句皆进益之功,已是倏尔和敬意,则字字句句皆敬一支公,其中格致,博乐中术,等说,无不暗合。

    为了强调立志的重要性,阳明还得孔子三十而立,做了重新的诠释,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励志演,虽至愚不愚,聚义励志,止步于巨野,其实孔子说的很轻松,就是15岁时有志于学,三十而立的立,当,不再是只立志,而是指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初步奠定了学问基础,用姚明的励志说看,就是志向已经比较坚定了,孔子的学与杨明的学未必是同样的意思,但正如姚明所解释的,从心所欲不逾距,则正是说自己道德修养已经到了较高的层次,既然不逾距是指道德,说至于学也是立志为善,一大致不错,但三十而立,就不当是在励志的意思,而是立志坚定了。

    阳明认为,志向坚定,就不会困,望而生畏,勤苦大堤五人为雪景,要大头脑只是励志,所谓坤旺之病一直是致歉真切,真好色之人,胃肠病一困忘,只是一真千金,是朋友大患,不能理智,是一群蟹池散漫度日,若立志,则警戒之日,当自由不容易,所以,阳明频繁的强调这个励志也是我们在座所有人,应该,共同学习的。

    各位亲爱的家人们,阳明在折扇的最后一段,强调了,教学相长,但是在教学相长有一个前提,也就是大家能够把自己真正的,纵向人生的大智慧,大志,一起来,所以立志是杨敏一声所想到的,也是我们所要共同践行的,所以立志就是我们学习阳明心学的唯一的一个切口,这个切口如果大家能够把握住了,我们就离圣贤之学不远了,眼能够,准确的明白,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够坚定不移地将六个月的学习和写作业贯彻下去,大家一起首先手肩并肩,砥砺前行,谢谢大家。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板凳#
    发布于:2018-04-18 21:15
    王阳明《传习录》载,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这一主张
    A.否定“存天理,去人欲”
    B.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D.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


    爱问:“格物,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以心之所发言意,意之所在言物。则心有未发之时,却如何格物耶,请以前好恶之说参之。)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常人不能无私意,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礼。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既云至善是心之本体,又云知是心之本体。盖知只是知善知恶,知善知恶正是心之至善处。既谓之良知,决然私意障碍不得,常人与圣人同。)
    http://d.zg123.cn/史藏/传记/明儒学案-24.html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地板#
    发布于:2018-04-19 09:05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以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之一。《大学》讲“致知”,《孟子》讲“良知”,而王阳明把它们拼接在了一起,提出了“致良知说”。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是行动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背景是,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经过挣扎后,推翻了前人的理论。与西方多流派哲学思想不同,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一直延续春秋时期的思想,并不断的修改。发展到宋朝,延伸出了理学,其中程朱理学最为出名,他们的理论也把中国封建思想及风气推向了高潮,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既灭,那又何为人?心学与其他儒学者不同,它在于强调生命的过程。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集合了心学达成,这本新解以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心学的发展过程与对心学的理解。《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心者,生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既所谓本然之良知也。“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理论核心,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知行合一”的主要涵义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讨论了理学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王阳明认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仁爱之心,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的心是相同的。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觉得,即便是圣贤也有错误的时候,圣贤非神,终是人转为圣贤。圣人学是教我们理解生命,理解天理,而不是教我们如何学会做圣人的。认真细观对比理学与心学,心学说讲述的知识,更适合现代文化道德思想。封建体系的思想,有部分原因是后来者修改造成的,也有对前人思想与所述的误解。这本新解设计和排版很棒,值得一读。  


    斌纸 评论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  2017-04-11 00:29:2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71691/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4楼#
    发布于:2018-04-20 18:11

    责善
    “责善,朋友之道”;
    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
    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
    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
    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


    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
    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
    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
    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
    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
    盖教学相长也。
    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责善导读
    https://www.lizhi.fm/3706456/2664212063496626182?u=2590568215417219628

    责善
    所谓“互相责求向善,是朋友相处的道理”;
    但是必须做到无所谓的『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
    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对我有感激却没有恼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
    如果首先揭发他的过失罪恶,极力的毁谤斥责,使他无地容身,他将产生惭愧羞耻或愤怒怨恨的心;
    虽然想要委屈自己来听从,可是在情势上已经不可能。这等于是激怒他使他做坏事了。
    所以凡是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攻击揭发他的隐私,用来换取正直的名声的人,都不能和他谈论要求朋友为善的道理。
    即使这样,我用这种态度对待别人,也是不可以啊;
    他人用这种态度加在我的身上,凡是攻击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怎幺可以不乐意接受而且内心感激他呢?


    我对于圣道没有什幺心得,我的学问是粗浅的。
    各位同学跟随我来此求学,我常整夜思量,罪恶还不能免除,何况过失呢?
    有人说:“事奉老师不可以冒犯,也不可以隐讳不说”,因此就说老师没有可以劝谏的地方,这是不对的。
    劝谏老师的方法,要坦直却不至于恶言冒犯,要用委婉的态度不至于隐讳不说。
    假使我是对的...
    这就是教者学者彼此互相规劝而长进的啊。
    各位同学责求向善,应当从要求我为善开始。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二维码
    管理员
    管理员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原创写手
    • 忠实会员
    5楼#
    发布于:2018-04-20 18:20
    王阳明的4个人生顿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的4个人生顿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在一种困顿和痛苦之中,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顿悟时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正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有了这一基础,就人人可以参悟心学智慧,向人生的更高处迈进。
    就在这期间,王阳明又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了另外四件事,用以告诫和教导追随他的弟子门生。这四件事,看似普通寻常,但由于是在龙场悟道这个重要时刻提出,就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因为,那很可能就是心学的精华、人生的要旨。

    1、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是王阳明首先指出的一点。他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阳明举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木、马没有衔环,于是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一盘散沙。
    用现在的话说,志向就如同定盘星、指南针,关系着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则,人就会是无头苍蝇,人生就会是一团浆糊。
    王阳明又批评当时的读书人——懒散堕落、贪玩成性,荒废学业、浪费时日,最终注定是一事无成。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
    这同样值得我们警醒,因为我们很多人,正像王阳明所批评的那样。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与小人之别,譬如奋斗于人生目标者与游手好闲的混混。
    王阳明的这些话极具说服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例子。他少年时代就立志成为圣贤,此后终生矢志不渝、奋斗不已,最后的确成为了圣人。王阳明此处也再次重申:
    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推而广之,不论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东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础和真关键。

    2、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王阳明说,立志成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学习,因为就像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你立了志却做不到勤学,那只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坚定。要立志,还要志向坚定,这才是王阳明所强调的立志的完整内涵。
    学习先要端正态度,王阳明所强调的态度就是“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不以聪明机警为高尚,却是以勤奋谦逊为上上。王阳明说,只有具备这种态度,才有资格追随于他,才有资格接受心学的启发和洗礼。这其实已经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适用于勤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王阳明又延伸道: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明明肚子里没料,却要装得很博学很深刻,喜欢炫耀自己,爱用大话迷惑别人,还忌恨别人的长处,说到底其实是在掩饰自己的无能;即使他装出高高在上的样子,招来的也只会是别人的厌恶和鄙弃。
    还有一种人,总是觉得自己无德无才无能,所以勤奋学习、喜欢请教别人,并坚定地实行自己所学到的;也能够常常称赞别人的长处,并因自己的过失而自责;他们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也明白自己的短处,所以努力学习、修正和弥补。
    这种人,则即使表现得再谦下,也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崇尚。 当今时代,依然存在这两种人,尤其是第一种,而且恐怕很难绝种。所以阳明先生的话,依然需要被深深铭记,借以警醒和指引自己,并传之后世。

    3、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说,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错误的。圣人与常人之别,其实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不断地改正错误。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他又指出人应当经常反省两个问题:平常自己有没有不知耻、不诚信、不道义的言语行为?有没有对父母不孝顺,对他人不友爱,而与奸猾、狡诈、苟且和刻薄沾了边?这两点,一个关系为人,一个关系处世。
    王阳明说,有这些不良行为的人,要么是不自知,要么是没有朋友和老师的规劝约束;说白了,就是不知好歹,和没有教养。 王阳明又特别强调了一点——积极改过是应该的,但注意不能因为犯了错而过度地羞愧、沮丧和自卑。
    因为,这样还哪有信心、心劲儿和功夫去改过?所以既要树立起态度,还要摆正好心态。如此坚持不懈地改下去,就总有一天能够尽除自己的恶习。

    4、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对于与朋友相处,王阳明只强调了一点——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做到尽力地劝告和开导,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忠诚爱护的心意。
    怎样才是好的说话方式?王阳明说,就是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要做到态度尽可能地婉转曲折。因为只有这样,朋友才更容易接受,进而反思,于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改正,对自己则就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
    如果不这样,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先揭发他的过失,并进行斥责,让本就心怀愧疚的朋友更加无地自容,那么就只会激怒他,他就不仅不会反省和改正,甚至还可能变本加厉,并对你产生怨恨,那这朋友就没得做了。
    王阳明又进一步说,如果是当面这样对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当的问题了,还是在用揭别人的短、抖露别人的隐私,去体现自己的正直,这是人品有问题。王阳明的这些话,已经超越了朋友之道,而完全就是说话之道。
    归结起来,就是不论对朋友、长辈、师长、领导还是他人,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虽然坦言但不至于恶言冒犯,不因为避讳而不说但又要委婉。如此,才能实实在在地有益于别人,有益于增进彼此的感情。这是修养的体现,也是说话的智慧。 这番话,明显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令人心服口服。
    纵观王阳明顿悟时刻明白的这四件事:圣人之道立志可谓起步与方向,勤学推展开来就是为人处世之道,改过是修养德性、提升自身之法,责善推而广之完全是说话之道,已经把人生的几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
    同时,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观念,也已经蕴含其中。所以我们才说这是心学精华、人生要旨,铭记、领悟并践行,人生必无所忧、无所失!

    2017-02-06 09:50  
    王阳明的4个人生顿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http://www.sohu.com/a/125544969_544489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