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姜宝林的人生与绘画
王长强 拜访姜宝林先生的时候正值北京的深秋。先生住在昌平区的一幢别墅里,院子里种满了花草蔬果,红柿挂满枝头,南瓜则沉甸甸地垂落下来,残荷簇簇,兰草萋萋。 屋子里正有人带着画作上门求访,先生一张张看过去,每一张都指点一二。待看到一幅残荷图,他指指窗外:“我这院子里就有些残荷,你且去观察观察,看看那残荷的形态跟你所画是否一样?” 先生的严谨是出了名的,这严谨中透着一股对于自然与传统的尊重。他师从潘天寿、陆俨少、李可染等老一辈的画界大家,骨子里有一股属于经典时代的气息。 二十世纪的百年间,中国画经历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要转换,其艺术形式、创作观念和语言技法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个阶段的中国画创作依照不同画家的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继承传统的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他们秉持着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及笔墨结构,各出机杼,各有发展;第二类受西方艺术的影响,致力于中西文化艺术语言形式的融合,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他们借鉴西方的绘画语言,来突破传统的笔墨形式;第三类是以探索创新为主,倡导绘画形式革命的画家,如赵无极、吴冠中等。他们的作品在创作观念,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更多地融入西方绘画的基本元素,游离于传统中国画之外。 姜宝林先生则或多或少地承接了上述三类画家的艺术追求和探索,为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变革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左图:1971年姜宝林在富春江钓鱼台写生 右图:1983年春姜宝林在井冈山写生 热爱笔墨的少年 1942年,姜宝林出生于山东蓬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二哥姜宝星从小就喜好画画,所以在他的影响和培养下,画画成了姜宝林唯一的爱好。枝头栖落的鸟儿,丛中飞舞的彩蝶,田间生长的作物……这些,便成了他当时绘画中的主要题材。 上小学的时候,姜宝林每天都背着一块石板到学校上课,课间休息的时间,他都会充分利用起来,在这块石板上画自己想画的一切物象。直至上了初中遇到美术老师彭健,他开始真正走上了中国画的道路。姜宝林曾说:“当我第一次看到彭健老师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山水的时候,感到无比的新奇和极大的震撼。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画中国画。” 初中毕业以后,由于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父母打算让姜宝林去考中专。此时的他,对于中国画已经十分痴迷,加之二哥坚持要他走美术这条道路,于是他来到了青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他考上了当时青岛最有名的中学——青岛九中。此时的姜宝林,学习生活十分充实,他白天上课,晚上就跟二哥一起参加文化宫画室的美术活动,学习素描、色彩等基础知识。后来经二哥引荐,姜宝林认识了当时青岛两位有名的国画老师——赫保真和陈寿荣,由于他出色的绘画才能和天赋,深受两位老师的赏识,所以当即被收为徒弟。 之后,姜宝林每周都去老师家里,专门学习中国画。经过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姜宝林开始系统地了解中国画的基本内涵和基础形式语言。“所以在高中时期,我就打下了比较好的西画和国画的基础,这对我后来艺术道路的影响非常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