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模式
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将“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模式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作为学术传播与成果推广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学术期刊应尽快找准学术定位,积极探索多种途径,真正实现“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模式。
一
互联网的应用改变着学术研究的面貌,对学术信息传播、学术平台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我国有些学术期刊却表现出迟滞状态。
首先,互联网应用水平低于互联网发展水平。一方面,学术文章的发布、阅读和传播远滞后于互联网发展水平。学术期刊的主要传播渠道为纸媒以及包括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相较于互联网的公开性、共享性、便捷性、即时性等特性,学术期刊的互联网应用仍需进一步开发。另一方面,稿件处理水平远滞后于互联网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多数编辑部面对大量稿件,很难做到有件必复、及时告知作者审稿情况,这显然与“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模式不匹配,学术期刊应加快编辑硬件、软件建设。
其次,传播速度滞后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速度。互联网发展速度之快、信息传播范围之广直接威胁到传统媒体的地位,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传播方式迅速改变着学术传播的面貌,彰显出学术新媒体的巨大潜力。一些学术期刊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为学术传播与成果推广提供了便捷。然而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从投稿到论文发布、可供阅读,中间经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其间很少有学术交流与沟通。
最后,开放程度滞后于互联网的开放程度。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为学术期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审稿为例,“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模式需要更公开、公正、公平的审稿机制,应将审稿过程的三大主体——编辑、审稿人与作者同时置于社会的监督下,以利于解决学术不端行为问题。如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审稿程序除了单向匿名和双向匿名审稿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稿方式:公开审稿,即编辑部在网上公开来稿,同时告知作者审稿人的姓名,作者和读者不仅能看到审稿人的评审意见,而且能与审稿人交流。论文发表时将审稿人名单列在文章后,为审稿人和作者之间搭建了平等探讨学术的平台,同时为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发表学术见解的渠道。然而,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审稿还处在较为封闭的状态,外审采取匿名审稿制度,作者仅能通过投稿系统看到稿件的进展情况,却无法与外审专家进行沟通交流,更不必谈读者的参与度了。
二
学术期刊是学术资源的互动平台、传承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开展学术交流的有力阵地,互联网技术推动学术期刊的平台作用、媒介作用、阵地作用向新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学术期刊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挑战,学术期刊应跳出原本的思维定式,扭转陈旧的观念。学术期刊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不仅要转变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为主导的阅读方式,而且要打造体现互联网传播技术、方式和渠道等思维模式的新技术和新平台。此外还要招揽新型人才,加速对已有人员培训,调整人才结构,克服对互联网从观念到技术的隔膜。当然,“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模式的背后是雄厚的资金支持,必须克服资金匮乏问题,加大对学术期刊的资金投入与支持。
从机遇方面来说,互联网淡化了学术期刊之间的界限,刊发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以独特的数字化特征被检索,如对题名、主题、作者名、关键词的查询。不仅如此,互联网拓宽了学术期刊的开放程度,转变了审稿过程三大主体之间的固有关系,为多角度、全方位、全过程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重要的是,互联网还加速了学术的传播速度,公开、共享、便捷、即时、精准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快了信息的流动、促进了群体的互动,微博、微信的运用增加了学术期刊的服务功能。
三
打造“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模式须转变理念,探索其转型与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是找准学术定位。学术期刊应尽快转变管理理念,凭借纸媒与网媒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实现转型发展。首先,学术期刊要进一步明确办刊宗旨,避免在新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丧失主体性、主导型、主动性。其次,学术期刊不仅要发挥原有资源优势,而且要调动各方能动性,形成编辑团队、学术团队与读者团队相互合作的环境,打造新型资源优势。最后,学术期刊要加速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进学术思想交流,搭建优质学术交流平台。
二是积极探索多种发展渠道。学术期刊多渠道发展模式既包括运营模式,也包括传播模式。从运营模式来看,“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模式必将实现以学术期刊为纽带的学术资源优化与共享,将学术期刊从仅作为展示学术成果的载体,转变为学术研究协同创新链中的重要环节,与学术研究互利共生,产生叠加优势。从传播模式来看,目前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为纸媒与数据库,也有一部分期刊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学术信息。然而,要实现学术期刊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仅依靠传播途径是不够的,还要拓宽学术期刊的发展渠道,实现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一流期刊接轨,提升我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加快推进评价体系建设。目前,学术期刊缺乏权威、统一的学术评价机制,以点击率、下载率、引用率、转载率等量化的指标来测评学术期刊的优劣明显不适合“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模式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考评学术期刊反映学术热点是否及时、读者参与是否广泛、学术反响是否热烈等人文因素,构建多元的人文指标评价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出版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05 12:08
原文链接:
http://www.cssn.cn/zx/201603/t20160322_2931690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