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和他的千亿理想
2016-05-26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创业家(ID:chuangyejia),作者:
采访 | 卢旭成、王根旺、吴丹 文 | 吴丹 编辑 | 王根旺 制图 | 武曦
“在中国,有谁比我们更懂汽车消费者?”
“怎么看互联网公司的梯队变化?这个问题不要问我,我已经不是互联网公司了。”李想笑眯眯地说。而前两分钟,他还在为记者问出的问题“不对劲”而稍有点烦恼。
卸任汽车之家总裁的位置已有一年了,李想还在向外界传输着一个信息,他要再创业去做“车和家”了。他甚至在微博和微信上都同步了一个消息:关于汽车之家的股权问题不要问我了,我开始了新征程。
在采访之前,创业家&i黑马一直有一个比较好奇的问题,他到底如何看待现在的汽车之家?对此又有什么样的情感?我们打算在话题逐渐深入之时,把此问题抛给李想。
面前的李想,1.85 m的身高,超级自信,笑着说话的时候会眯眼,遇到不合适的问题会纠正对方:这个问题,你该这么问比较好……
李想不再是几年前面对媒体会紧张的二十多岁大男孩。据他自己介绍,十年前,就已有超过200家媒体报道过他。风头最盛的一次,他作为80后创业代表,和戴志康、茅侃侃、高燃等三位同龄人上了某知名人物访谈节目,从此成为热议话题。那次镜头前的李想并不如擅于调节气氛的高燃或擅于逗乐的茅侃侃引人注目,遇到“觉得自己哪里最帅”这种问题时,他也只是笑眯眯地把话题引向别人:和他比的话,我身高最帅。
十年之后,曾被热议的“高中退学CEO”要开始自己造车了,且目标远大,要做“电动车界的本田”。新公司迄今共融资25亿元人民币。
这是继汽车之家在纽交所上市以来,李想再一次给外界的重磅消息。
第一次,不再是汽车之家总裁
在去职后的一年里,李想主要干了这么些事:去年四月注册了新公司,投钱创业,寻合伙人,搭团队,找地方建工厂,见一波波的投资机构,融资。已经敲定的事有这么几件:在常州开建750亩的全铝工厂,要推两种车型,明年末预计会先推出一款SEV(Small Electric Vehicle 的缩写,小型电动车)产品,即针对城市30公里出行半径的小型电动汽车。第二款产品是SUV。
李想告诉创业家&i黑马,做完了所有准备工作后,自己关注的事剩两件:
把团队变强、如期把车做出来。
售价在5万以内的SEV是他眼中的未来产品:
体型小,长得酷,最多坐两人,需要的停车空间更小,不需要充电桩,车主能拎着电池回家充电。
这是硬件部分,是消费者能感知的部分。此外,李想他们关心的还有智能驾驶,城市出行大数据,车联网的售后服务等等。他向创业家&i黑马描述这种体验:
当智能驾驶技术成熟后,面对拥堵时,汽车有可能会变成一个移动书房。
面对每一个媒体,李想都会把这样的话讲上一遍。在百度搜索上,已有不下于20家媒体对他进行过报道。很多人提问的焦点在于,互联网出身的李想,为什么敢做车?
毕竟这事太重了。
李想的答案是,在决定进入这个领域前,他已观察了四五年。最早关注到电动车领域是在2011年。
电动化、自动驾驶、车联网是身处汽车行业的他看到的新趋势,而
电池密度达到了要求(须达250瓦时/公斤以上)、全铝车身的供应链在中国开始形成规模,是他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入的主要判断依据。
“就跟我们做汽车网站一样,也是看了好多年才进来的。刚有想法是在2003年,但我们2005年才进入这个市场。”
为什么要挑战做车?就像他之前对媒体说的那样,他已经做过一个收入几十亿、利润十多亿的公司了,“其它领域的规模达不到我内心的欲望”,第三次创业“要在后面加一个零”。
从这些角度看,善于抓住机遇的李想,不过是又一次做了“正确的事”。(李想有一篇流传很广的口述文章,题为《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
如果再面对更多不解,李想干脆扔出一句话:在中国,有谁比我们更懂汽车消费者?
没人怀疑李想懂车,汽车之家做了十年,并成功在纽交所上市。他也是特斯拉在中国交车的第一批用户。
除了这一点,李想的
信心还来源于:
一、正因为这件事“重”,费钱费力,已经挡住了很多人。
二、市面上大部分电动车都是用燃油车做的改装车,“用户需要更好的车。”
三、这个行业很大,不会形成互联网行业式的垄断。“丰田是遥遥领先的第一,但也就10%出点头的市场份额”。
而和媒体喜欢刨根问底,提出质疑的反应不同,李想的微博下有大量支持者,他们会亲切称呼他为“想哥”,对他又一次创业表示期待,依然称他为“80后的骄傲”。这和很多互联网公司CEO微博下水军、黑、粉混淆莫辨的情况很不一样。
“我的短板是研发和制造。但我懂消费者。”李想如此评价自己。在他的微博上,谈到对车的测评话题,他可以一口气写700个字而不分段;他还写了整十年的博客,话题从“很意外,获得了年度(2006年,编者注)10大创业新锐”写到了“打造一个电动车企业大概需要多少钱?”
还原真实李想:驱动何来
从李想写过的大量文章中不难发现一个很常见的表述方式,即先陈述观点,再以一二三四五点作支撑。如他在《如何当好创业狗的同时还能玩游戏看美剧?》一文中,就提供了四个具体操作步骤;在谈到自己不炒股,但特别关心A股时他又给出了两大深浅原因;在几年前谈及中国教育时,他会把孩子和家长对双方的需求都分为两点,最后分析出其中的矛盾(见其博文《父母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他还会把自信这种能力分为三个逐层递进的级别。
李想喜欢思考,喜欢分析事情之间的逻辑,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在年轻时接受过几百家媒体访问之后,他表达了一个想法:这么多采访,这么多问题,大家问的都是李想的目标,却没有人问过,支撑李想的信念是什么?
他自问自答,在博客上写下答案。
“掌握自己的主动权,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精神寄托,以及和自己内心做对话的根本。道路还很长。”
包括在今天面对“你准备怎么做车”这样的问题时,他也如此概括回答。
他告诉创业家&i黑马,自己只需干好以下三方面的事:
一、企业战略上的事。“我对自己在市场上的判断力很有信心。”
二、带出高效团队,做企业文化和品牌(这是两件事,李想认为后面一事对他来说是全新的。)“使大家顺畅地发挥他们的能力,这是我的一个优势。”
三、“制造研发我完全不懂。但我懂消费者。”
这是抵达李想目标的三条平行路径,他要扮演的,也是一个企业家角色。面对每一个问题,他不提供模棱两可的答案。此外,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在我这儿肯定是能做成的。”
善于把握机遇,也是他很强的个人特征之一。
李想很早就开始赚钱,读高中时靠着做IT网站,一年赚过10万块广告费。之后发现当时第一名的地位难以撼动,继而发现了汽车行业的巨大潜力,用做泡泡网的方式转头做了汽车网站。有评论称,从2005年到2014年,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速超过20%,“汽车之家的10年,正是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增长的10年。”
媒体刚开始报道他的时候都会提到,这是一个高中就退学创业的CEO,但从另外角度来看,李想并不是为了创业而退学,而是当时他做IT网站已经赚了不少钱,正赶上IT 业在中国蓬勃发展,身处其中的他比外人更敏感,能感到那段窗口期的宝贵。
当然,这也是最令人费解的地方,一名高中生,为何有“这是个宝贵机会”此类感受?
李想给所有人的回答是,爱好所致。他喜欢干这个,这件事让他感到有乐趣,他便全情投入。
有意思的是,汽车之家网站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为国内大量第一次购车的人群提供消费决策参考和驾驶体验分享,而今天李想说,他创业要做的第一款车,主要针对的是“家庭的第二辆车”。
历史的车轮转了一圈。
抓住机会,实现“第一”,目标明确了,剩下的就是路径和执行力。不开无效会议,信息同步,沟通透明,提高效率,帮助团队成长——如果你经常关注李想的创业方法论,很容易会看到这几条“基本法”。他告诉创业家&i黑马,自己是个懒人,不喜欢应酬,但有一件事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他每个季度都会跟全体员工去讲,企业的战略和方向是什么,公司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我用在这个上面的时间非常多,可能没有一个企业能跟我们比的。”
李想对“开会”这件事的看法是,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同步信息,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做决策。
包括这次创业,他认为相对传统车企,他们团队也会有一个效率上的提升,也包括对4S店的一些“改造”想法。“效率”是他眼中竞争的关键。他曾写文章总结汽车之家为什么能成为行业第一,一些重要原因是,他们更新文章的频率往往比同行高一些,速度快一些,哪怕仅仅是5分钟。
李想不会教你如何运作人脉。“除了工作,其余的事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时间留给家人。”李想在一篇博文中说。
但李想也有过“分心”的时候。前几年,他开始做投资。但去年年底,他又发表博文,陈述自己为什么是“糟糕的投资人”,深思并总结出一二三个原因之后,他认为自己还是要专注于汽车。他用投资人黄明明当年投自己时“付出的精力远超我追女朋友的付出”来举例证明,并得出了自己不适合做投资的结论。
李想在提醒自己要专注。
“在汽车之家欠下的,要在这里补回来”
“我们没有包袱。”在谈到和其它车企转型做电动车有什么不同时,李想快速回答。似乎也是和过去的经历告别。
曾和李想紧紧绑定的汽车之家,成了李想的“上一段经历”。如果来一段奇幻漫游,李想对汽车之家从始至终都有控制权,今天的局面又会如何?他是否正在思考汽车之家从信息到交易的转型?是否又依然会出走?
“走了树袋熊,来了大黑熊”(李想微博语)的汽车之家,正面临史上最严重的股权危机,一个艰难时刻。而此时,李想对汽车之家,又是怎样的感情?
描述:沈亚楠(车和家总裁);李想(车和家CEO);马东辉(车和家总工程师)
图片:1528b.jpg
从左至右分别是:沈亚楠(车和家总裁);李想(车和家CEO);马东辉(车和家总工程师)
“这么说吧,汽车之家是我整个创业生涯中,第二好的作品。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汽车之家更像是我的一个兄弟,不再像孩子了。我的精力肯定会全力以赴放在我现在的孩子身上。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纠结。”李想告诉创业家&i黑马。
他也毫不避讳地谈到了对管理权的控制。“可能再融三四轮,我们团队仍然是控股的。这方面,和汽车之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一次他给自己规划的时间是“二十年。”并补充道,“哪个车企不是百年?”
李想的坚定当然还来自某种意义上的“破釜沉舟”。他自己也投了不少钱到新公司。这件对其他人来说有着极大冒险性的事,李想却乐于从头开始。
他不是一个爱谈困难的人,说没想过失败。但采访当天,他也笑着说出了一句危险的话:“到一定时候,你做不到千亿规模(营收额)就直接死了。我觉得这个公司完了我们就都完了。”
1981年出生的李想今年不到35岁。一方面,是最佳的创业条件;一方面,是“必须赢”的压力。
松紧之间,李想大步迈去。
原文:
李想和他的千亿理想